咸宁市商务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咸宁市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市商务局 时间:2022-03-24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咸宁实现绿色崛起、竞进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通过全面分析“十二五”期间商务工作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正确研判当前商务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咸宁商务发展实际,编制《咸宁市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三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措施,以更好的推动我市商务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搞活流通、扩大居民消费,积极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国内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商务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414.8万美元,其中出口42210.2万美元,是2010年(16803.6万美元)的2.5倍,年均增幅达20.2%。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量达75876万美元,是“十一五”的1.5倍。

——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04亿元,是2010年(205.04亿元)的2.0倍,年均增幅达14.4%。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一是加快主体培育,扩大出口队伍。加强出口主体培育,做好企业开口不出口和异地出口企业的转化工作,培育出口主体,截至2015年底,全市备案登记出口企业492家,有出口实绩企业160家,其中出口额过500万美元的企业22家,过千万的企业有11家。新开口企业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5%。二是大力拓展贸易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广交会、华交会、机博会、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会展平台发展对外贸易,巩固扩大传统市场出口,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出口。支持我市企业在商务部中国商品网、阿里巴巴网、环球资源等电商平台发展对外贸易,全市有53家企业进驻湖北电子商务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接入湖北(武汉)跨境电子商务项目——湖北平台。全市出口产品到达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市场得以巩固,2015年,我市亚洲和北美洲出口分别增长11.5%和13.5%。新兴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帮扶,培育出口增长点。对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定向培育,重点帮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优进优出战略,鼓励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精品品牌,增加有效供给。培育大宗出口产品基地、出口产业集群,我市机电、纺织服装、医保、轻工等传统骨干产品已形成出口优势板块。

2、不断提升外资服务水平,促进外资项目落户咸宁。一是促进投资便利化。积极跟踪签约外资项目,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提前介入,指导办理报批手续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减少项目审批环节,简化审核内容,并在现行承诺的办理时限内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时间,加快推进落户我市外资项目的到资和开工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家,合同外资额达51340万美元,是“十一五”期间(39530万美元)的1.3倍。二是落实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组织对全市投产重点企业和新批在建企业进行“实地访”活动,及时获取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了解重大企业发展态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宣传国家利好政策,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协调企业与部门关系,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企业按期到资和扩大投资。三是跟踪重大项目到资。“十二五”期间,全市重大外资投资项目基本按期到资,其中,华润电力到资 48301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助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全市十大利税大户”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达60%,其中华润电力、红牛连续四年进入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纳税50强;以红牛饮料、大升印染、晨鸣纸业、稳健卫材、华润电力、南玻玻璃等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医用卫材、电力能源供应等五大支柱产业的领军企业。

3、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消费便利化水平。一是启动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调整优化商业资源配置,增强和完善商业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二是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完善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城区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构建市区、城镇和乡村物流配送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商贸企业物流配送比重,完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以连锁超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商业步行街为依托,建立商业零售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推进重点商贸服务项目建设,新建了一批品质高、功能全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批发市场、商业特色街、综合超市、购物广场等。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建成各类商业网点5万多个,拥有各类集贸市场236个,日用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村级综合服务社等近2000个,配送中心16个,乡镇商贸中心10个,农家店信息化改造55家。新建和改造完工正式营运的大中型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达44个。拓展丰富多样的流通贸易方式。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品牌店、产品直销店、连锁经营店,拓宽市场消费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传媒工具,发展电子配送、网点交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双进工程”,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设立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菜市场、家政服务等各类便民服务网点,构建便民生活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经济协作,尤其是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努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此外,我市商务部门与岳阳市、九江市商务部门签订《岳阳市商务局九江市商务局咸宁市商务局关于共同促进区域商务事业发展加快“小三角”城市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战略合作协议书》,有力推进了市场整合和对外开放,增强了集聚效应和竞争能力,彰显了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板块和整体效应,实现商务资源优化配置。

4、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一是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引进、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建设等。二是电商主体逐步壮大。2015年举办电商论坛、沙龙10次,培训班20多期,培训电商人员3000多人,媒体宣传40多篇(次)。全市电商应用企业达1.4万家,2015年全市收寄包裹2588万件,同比增长97%;网络交易额达80亿元,同比增长60%。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国兴邦产业集团在咸宁设立居无忧咸宁服务站,阿里巴巴战略合作伙伴金螳螂集团在咸宁和赤壁开设家装e站体验馆。另外,我市的咸宁时光、香泉民悦网、咸宁巨划算、咸宁网上商城等旅游、同城、社区电商快速发展;凯尔服饰、智慧鸟科技、宇涛特种纤维、古迪皮具、三普蜂业等一批批生产企业触网;绿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绿购网,茶产业营销平台—2015国际茶业大会网站等一批电商平台上线;微商、移动电商等大众创业人群不断增多。三是农村电商率先试点。我市通山县、赤壁市先后成为湖北省第一、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嘉鱼、赤壁、通山三县市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湖北首批试点示范县,三县市共105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先后开业。四是电商产业集聚发展。集办公、培训、综合服务、运营管理等功能一体、设施齐全的咸宁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市电子商务协会、天城财富广场、微蜂闪购等建设的几个集电商企业孵化、聚集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正稳步推进。其中,广东工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于9月25日举行揭牌暨入园签约仪式,共有16个项目签约入驻。金宁公司依托中国兴邦产业集团吃无忧平台在香城古街建成咸宁市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暨咸宁O2O体验馆,并于9月底开业,全市2000多种名优农产品入驻。

5、落实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各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一是努力开展促消费活动。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动员商贸流通企业做好市场供应和促销活动,繁荣节日市场,扩大消费增长。二是落实促消费政策。积极开展家电下乡、老旧汽车报废、节能家电补贴等国家惠民生、促消费政策的宣传、促销工作,倡导市民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培植消费增长点,促进节能产品销售。三是促进城乡市场消费。组织企业参加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全国行、农产品展销以及大型超市采购洽谈会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疏通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支持连锁经营和新型业态发展,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督促我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网络信息平台、连锁网点建设,组织开展家政服务试点项目建设。五是加快推进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做好商贸企业的筛选工作,不断扩大限上企业销售占比,督促、指导限上企业及时、准确报送统计资料,提高数据的报送质量。积极争取商贸企业成长工程扶持资金,促进商贸企业发展。大力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全市限上企业(大个体户)达到777家。六是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强化市场供应保障和调控能力。加大了商务综合执法力度,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电视购物、成品油、典当拍卖、报废汽车等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二、全市“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显现,今后一段时期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形势更复杂。

“十三五”我市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拓展了开发发展的新空间;沿海产业转移、长江流域区域合作和对接大武汉,指明了协调发展新路径;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增添了创新发展新活力,等等。综合判断,我市仍然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速发展的态势没有变,发展的后发优势没有变。

(一)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总要求,主动适应商务发展新常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五个咸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奋斗目标

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需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壮大进出口规模,形成竞争新优势;创新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实现外资提质增效。到202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0%;外商投资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成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1、全面深化商务改革。着力推进商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鼓励产品、服务、商业业态、贸易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质量,打造咸宁精品品牌。大力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不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商务发展新动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兼顾,综合布局,突出短期和长期、改革和开放相结合,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优势,实现新旧动力“无缝衔接”,稳增长、调结构双赢。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加快咸宁通关口岸申报与建设,构建咸宁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市内贸流通发展规划体系。贯彻落实《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2、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积极融入长江沿线流通大通道建设,深化与岳阳、九江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造“小三角”流通节点城市。以商流为核心,引导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流通,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流通服务功能。优化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市区商贸流通设施,加快城区与县域对接融合,推进城市商贸流通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不断完善市场网络布局,培育原材料与工业品批发、农产品交易以及消费品零售等专业市场,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市场体系。

3、加快流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内需、稳定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推动扩大内需与开拓外需相结合,加快培育内外贸一体化市场主体,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和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网络消费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知名电商龙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和产业聚集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品牌店、产品直销店、连锁经营店,推动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发展。创新发展生活服务业,拓展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4、培育外贸竞争优势。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相互协作的开拓国际市场新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以及到海外设立营销点等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国际商务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和鼓励出口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精心打造技术先进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鼓励出口生产技术创新,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电子电器、卫生材料、纺织服装、茶叶、汽车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5、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平台通道建设,以万里茶道源头城市为着力点,围绕经贸畅通、项目联通、资金融通、品牌响通,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新机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融合、对接,提升经贸、人文、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开放合作水平。广泛关注武汉与新欧亚大陆的合作,以武汉新港为载体,积极争取咸宁港区更大力度参与武汉新港重要项目、重要港口建设,拓展海上通道。实施境外投资“双重工程”,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投资、建设、运营相结合建营一体化的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