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商务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咸宁市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市商务局 时间:2022-03-24

(2010年10月)


一、全市“十一五”商务规划头4年完成情况

(一)主要商务经济指标2006年至2009年完成情况和2010年工作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商务厅大力支持下,全市商务系统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坚持扩大内需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相结合,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相结合,又好又快发展商务经济,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一五”商务发展规划。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全市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1亿元、105.86亿元、136.81亿元、159.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0.3%、29.2%、16.4%,“十一”规划前4年年均增长21.4%,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138亿元的目标任务,前4年实际年均增幅高出规划年均增幅9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作目标为194.33亿元,比2009年实绩增长22%。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市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家,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完成6177万美元、7120万美元、9640万美元、11235万美元,分别增长4.6倍、15.3%、35.4%、16.5%,前4年年均增长78.9%。在“十一五”规划开局的2006年就超额完成了规划最后一年22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前4年实际年均增幅高出规划年均增幅64个百分点。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工作目标为13257万美元,比2009年实绩增长18%。

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完成对外贸易8045万美元、10310万美元、13216万美元、12185万美元,其中,出口分别完成5979万美元、7990万美元、10930万美元、9421万美元,分别增长25.5%、33.6%、36.8%和下降13.8%,前4年年均增长18.6%,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100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前4年实际年均增幅高出规划年均增幅3.6个百分点。2010年外贸出口工作目标为10552万美元,比2009年实绩增长12%。

(二)“十一五”规划时期主要工作成果和发展特征。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务工作。一是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推进商务工作的重要文件。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开放活市、项目立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咸发[2007]10号)。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及武汉市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决定》(咸发[2007]17号)。2008年12月,市政府下发了《咸宁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咸政发[2008]37号)。此外,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年度指导性计划、组织参加重要经贸洽谈活动、做好选送外派海员培训生工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做好“菜篮子”工作、加强酒类和牲畜屠宰管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抓好家电下乡工作等方面的文件。二是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对外开放或商务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会议作重要讲话,市分管领导对商务工作作部署安排。三是市委市政府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作为各级政府重要经济考核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对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市政府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作为十大惠民工程,把主要商品市场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四是市领导深入商务工作第一线,检查和指导商务工作,对商务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

2、省商务厅大力支持咸宁发展。一是省商务厅领导多次莅临咸宁调研,对咸宁商务工作及时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二是省厅在政策、项目、资金、物质等方面对咸宁给予相应倾斜。三是省厅为咸宁尽快设立海关、商检办事机构和通关港口给予指导,提供支持,及时帮助。四是省厅在商务网站建设、办公信息自动化建设、12312咨询投诉服务中心建设、专项活动经费划拨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

3、内贸流通快速扩展。一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首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居全省市州第一位。二是消费结构逐步改善。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其他行业分别为139.04亿元、20.93亿元、5.9亿元,占总额比重分别为83.8%、12.6%和3.6%,其中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反映住宿餐饮业增速更快和群众消费向旅游餐饮倾斜。2009年全市拥有星级宾馆4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申报五星级1家,初步改变星级宾馆少的状况。三是“菜篮子”工程成效明显。2009年全市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菜篮子”交易额共20余亿元,占零售总额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四是“家电下乡”如火如荼。2009年初全市“家电下乡”工作全面铺开,当年确定“家电下乡”销售网点 470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9.6万台(件),销售额达1.93亿元,兑付财政补贴资金2372万元,占应补资金的94.3%。五是应急供应经受考验。2008年初50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恶劣灾害天气持续半个多月,全市市场供应,特别是蔬菜、粮油、蛋肉等每天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供应保持稳定,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被中央电视台、商务部网站宣传报道。六是积极报批成品油加油站。2006~2009年新批加油站61座,其中建成运营27座,正在建设和办理开办手续34座。七是市场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市级以上的市场监测样本企业总数达82家,监测商品42个,其中,列入商务部监测范围的企业30家,比省厅建议数增加3家。八是市场服务顺利推进。2009年通过财政补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41人。

4、商品市场建设全面推进。一是商业网点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商业网点2.2万多个,比“十五”计划末期增加7千多个。其中,年销售额600万元、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200余个,比“十五”末期增加50个。二是专业批发市场继续扩展。到2009年底批发市场累计达400个,比“十五”末期增加50个。三是集贸市场不断壮大。全市2009年底累计拥有各类集贸市场180个,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5亿多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80个、10多万平方米和5亿多元。市商务部门管理的全市最大农贸市场、即温泉中心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于2006年12月动工,其中,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以菜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主的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竣工营业;正在施工的二期工程瑞融国际广场是市区最大单体商业项目,其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集销售、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预计在2010年10月开张营业。2009年,在商务部门指导下,咸宁市区改造和兴建了4个标准化菜市场,全市有2个农贸市场列为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支持项目。四是全市兴建商业步行街10条,其中,咸宁市区兴建商业步行街3条。五是在市政府安排下,市商务部门承担了咸宁市温泉城区重要商贸建设项目,即位于温泉贺胜路中端东侧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和大型建材批发市场。两个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共300亩,2009年基本完成市场规划内村民的拆迁工作,“三通一平”正在进行之中,2010年力争完成一期主体工程。五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显现。到2009年底,全市改造和兴建标准化农家店1027家。按级别分,乡(镇)级农家店94家,村级农家店933家,全市所有乡镇建有农家店;按类别分,日用品农家店801家,农资农家店226家。六是全市正在抓紧兴建一批大中型商贸市场和物流园区。主要有咸宁经济开发区长江产业园物流园、新合作鄂南仓储配送中心、昊天建材城、亿丰农贸城、鄂南机电五金商贸城、天成物流园区、嘉和明园商业城、通泰综合市场等,有的可在“十一五”末期建成营业。七是特殊流通行业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典当企业发展到4家,拍卖企业发展到5家,二手车经销企业22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1家,直销网点20个。八是全市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形成以咸宁市区为中心、县市区为骨干、街道乡村为网络的商品市场体系,使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相互依托,大型超市和便民商店相互发展,综合商场和专业商店相互促进。

5、利用外资成果丰硕。一是知名外商投资项目落户咸宁。华润电力、红牛饮料、晨鸣纸业、华新水泥、奕东电子、今麦郎饮品、碧桂园房地产等一批境内外上市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咸宁,成为咸宁支柱产业或骨干企业,有的在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增加投资。“十一五”头4年新批增资项目17个,实际增资额7730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4%。红牛饮料、华润电力、华新水泥、福德曼钢结构等企业均有大手笔增加投资。三是实际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十一五”头4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6015万美元,比“十五”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额16601万美元增长1.1倍。四是港台地区仍为外资主要来源地。自1989年全市拥有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6家。2009年底全市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9家。其中,港资企业36家,台资企业10家,韩国、澳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各3家,美国、加拿大、法国各2家,澳大利亚、日本、黎巴嫩、马达加斯加及沙特阿拉伯各1家。五是固定资产投资是利用外资主要部分。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在60%以上。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7100万美元,占63.2%。六是外资企业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突出。2008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纳税4.73亿元,比2005年翻了五番。2009年外资企业纳税在5亿元以上。2009年全市10大纳税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达6家,其中,华润电力、红牛饮料以分别纳税1.83亿元和1.54亿元位居全市头两名。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5万人。七是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的生力军。全市开展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28家,占全市出口企业数的31.5%。

6、外贸出口特色产品增多。一是出口队伍不断扩大。到2009年全市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80家,实际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89家,均比“十五”增长1倍。其中,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家。主要出口企业为:湖北三环方向机公司、湖北精华纺织集团、咸宁汇美达工贸公司、咸宁东胜贸易公司、咸宁东亚制衣公司、大升(赤壁)印染公司、赤壁九天制衣厂、通城玉立砂带贸易公司等。二是开发了一批出口新产品。“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了麻花食品、工装、纺织制品、体育用品、玻璃制品、舟桥产品、电工材料、石材等产品出口,其中,工装、纺织制品、玻璃制品等年出口额分别超500万美元。三是骨干出口产品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外贸出口开始过亿美元,是2005年2.3倍。其中,增加较多的为机电产品和服装,分别增加2056万美元和2889万美元。湖北玉立减少带公司“犀利”牌砂带系列产品被省商务厅授予2005~2006年度省级出口名牌商品称号。四是出口市场全面拓展。全市出口产品到达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香港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以上。五是出口产品形成五大系列。第一是机电产品系列,主要有汽车零配件、涂附磨具(砂纸砂布砂带等)、舟桥产品、电工材料、机电制造等,年出口额3500万美元;第二类为纺织纱线纱布系列,主要是麻棉纺织品,年出口额3000万美元;第三类为服装系列,主要是衬衣和工装,年出口额3000万美元以上;第四类为医用敷料系列,主要是医用纱布,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第五类为轻工工艺系列,主要是玻璃制品、体育用品,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在这些系列产品中,麻纺织品、衬衣、工装、玻璃制品、方向机、涂附磨具是地方骨干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的地位。六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全市2009年上半年出口大幅下滑,7月份后降幅逐步好转,到12月份降幅仅13.8%,比年初减少近20个百分点,降幅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2009年以麻制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除在一季度有小幅下降外,后三个季度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出口增幅达到44.4%。

7、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渠道拓宽。一是外派劳务继续增加。头4年全市完成外派劳务合作人员661人,比“十五”时期增加266人。2006~2009年共选送外派海员培训生296人,其中,三年制学员227人,两年制学员61人,普通学员8人。海员培训生送往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学习。在“十五”末期和“十一五”初期选送的培训生,有的已毕业上岗,派往国外工作。外派劳务合作人员年均收入在1.5万美元左右,成为提供就业、致富百姓的重要渠道。二是对外承包工程起步。2009年11月,湖北华舟重工(赤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成为我市首家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的企业。该公司已接到国外承包工程的订单。三是接受外援效益明显。全市接受外援项目2个,一个为2007年3月接受澳大利亚对通山县通羊镇沙堤村提供的无偿援助饮用水工程款35万元人民币,沙堤村3350人受益。另一个为2008年初接受国际儿童基金会援助赤壁市45万元的物资,计有棉被2500条、毛毯450条、儿童棉衣500件等,帮助受灾困难群众渡过雪灾难关。

8、服务经济发展举措得力。一是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市领导带领下,积极组织参加鄂港粤洽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厦门投资洽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鄂沪长三角经贸洽谈会、鄂京(环渤海湾地区)经贸洽谈会、日韩贸易投资说明会及其他经贸洽谈会,在洽谈会期间联系客商,引进项目,组织签约,促进更多的内资外资项目落户咸宁。二是组织参加内贸外贸展销洽谈会。积极组织参加春秋两季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武汉食品博览会、武汉农产品进超市对接会等不同形式的内外贸展销洽谈会,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介咸宁产品。三是抢抓机遇多争政策扶持资金。4年来,向省厅申报外贸、内贸、外资、外经项目近千个,落实到位扶持资金和补贴资金3749万元,扶持内外贸企业300多家(次)和一大批专业户、个体户,支持各类企业和专业户加快发展。四是及时快速审批审核发展项目。每年审批审核各类发展项目。对于限额以上或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及时组织项目单位申报。五是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在制定形成“十一五”商务发展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十一五”初期还先后制定了成品油、商业网点、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内贸流通、外经合作、专业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单项发展(工作)规划,其中,成品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分别报经省厅和市政府审批后颁布实施。六是实行项目和企业联系点制度。对重点外资项目、重点出口企业、重点市场建设项目、重点流通改革项目,实行跟踪联系和跟踪服务,及时化解矛盾,不断促进发展。

9、专业市场监管不断加强。一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经市政府批准,对全市53家城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颁发了定点屠宰标志牌和证书。市区和县市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8%,比200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6%,比2005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生猪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全市7个县级以上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加工。全市常年开展生猪屠宰稽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自定点屠宰以来,没有发生一起猪肉质量安全事故。二是加强酒类市场监管。对全市酒类流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实行备案登记,县级以上城区备案登记率达85%,其中,咸宁市区达95%。对酒类流通实行随附单管理,从生产、购货、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把好酒品质量关,形成符合消费需求的流通经营秩序。常年开展酒类稽查工作,查处和销毁假冒伪劣酒品,维护正常的酒类市场秩序。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组织开展食品、医药、商业、金融、农资、成品油、税收、物价、中介、出版等方面的专项市场执法管理活动,形成声势浩大的监管和执法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知识产权市场秩序。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活动,组织主要商贸企业开展诚信经营。组建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2009年12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通12312电信服务专线。

10、政风行风进一步改进。一是学习、宣传和贯彻商务法律法规及商务方针政策。市商务局机关把法律法规和商务政策学习作为理论学习重要内容,还通过会议贯彻、专业培训、举办讲座、网上登载、编发资料、印发文件、咨询答疑、行风热线、百姓问政、悬挂条幅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商务法律法规和商务方针政策。二是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全市商务系统继2005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综合得分获全市第一名后,2006年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在市纠风办组织的民主集中评议中又获“回头看”综合得分第一名。三是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市商务局机关通过政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商务网站登载、编发政务公开手册、制作和发放审批外资项目办事明白卡、新闻媒体宣传、向市法制办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报送政务工作资料等形式,公开审批审核事项及相关的办事依据、申报材料、工作程序、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全面公开、多形式公开、常年公开。四是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责任制,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审核事项,制作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流程图,建立“确责、履责、问责”工作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五是下放行政审批权。把外贸进出口企业审批制改变备案登记制。把限额内的外商投资项目下放到县市区和咸宁经济开发区审批,并指导下属单位开展审批工作。六是作出服务社会的公开承诺。市商务局机关重点就审批审核项目和政策扶持事项,作出限时办结、方便基层、服务管理对象的公开承诺,以实际行动履行商务为民公约和机关工作人员“五不让”服务准则。

(三)“十一五”规划时期基本工作经验。

1、把科学发展贯穿始终。市商务部门在每年工作安排中,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外贸出口这三项考核指标的增幅要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规划头年,面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块头相对较小这一情况,商务部门干部职工奋力追赶,提速发展,三项考核指标获得了大幅增长或成倍增长。从2008年起,市政府对部门实行责任目标考核,这三项考核指标与单位评先、职工奖金挂钩。商务部门自我加压,始终把又好又快发展商务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保持商务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商务局2008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在2009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中,市考核组对市商务局给予充分肯定,每个考核成员都打了100分的高分。

2、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在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市商务局每年都要组织调查研究活动,每名领导成员深入企业,深入实际,了解新情况,帮助解决新问题;同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调研中开阔视野,完善思路,谋划大局。

3、把项目带动贯穿始终。申报项目不单是规划初期的事,也不是一阵子的事,而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于重点项目或难度大的项目,还要紧抓不放。每年年初,市商务局就着手考虑项目申报工作,一旦机会到来,立即开展申报,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4、把组织落实贯穿始终。市商务部门承上启下,既要抓好工作的组织协调,更要抓好工作的督办落实。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内外贸展销洽谈、抓好项目建设、完成专项工作任务,商务部门干部职工始终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十一五”期间不足之处是:外贸出口方面总的规模偏小,骨干出口商品较少,还未出现出口过3千万美元的单个商品。利用外资方面县市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全市第一产业利用外资较少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还不多。外经合作方面“走出去”不够,尚未直接对外签约外派劳务合作人员。内贸流通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不够,地区性的龙头物流业发展尚处在建设阶段。市场建设方面农村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市场发育不充分。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全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依据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又好又快发展商务经济的关键阶段。全市“十二五”商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贯彻中央和省市拉动内需的方针,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坚持发展内贸流通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速度和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坚持夯实基础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抢抓机遇,多上项目,开拓创新,讲求实效,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和全省商务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利用外资是商务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发展、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地制定三个方面发展规划。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

2、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

3、外贸出口发展规划。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外贸出口比2010年翻一番。

(三)基本依据。

完成全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是:

1、中央对经济工作采取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央着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坚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商务部采取一系列拉动内需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湖北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机电产品出口技改”、“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方面扶持项目支持地方经济和商务事业发展。省商务厅在配套完善商务部扶持发展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重视项目建设、更加重视资金投入、更加鼓励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湖北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项目”、“湖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项目”、“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项目”、“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补贴项目”、“家电下乡补贴项目”、“农超对接项目”、“发展外经贸奖励项目”、“对外贸易大通关项目”、“大企业直通车服务项目”、“精品名牌项目”等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重要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已经并将继续为咸宁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市厅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对咸宁发展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3、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进程。在2009年8月中旬召开的咸宁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五个一”目标:即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和鄂湘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把咸宁建成区域性清洁能源基地、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华中地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快速推进,既对商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商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咸宁商务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咸宁商务经济正在全面推进和快速增长。纵向比,各项主要商务经济指标成倍增长;横向比,内贸增幅达到全省第一,外资增幅名列全省第五,出口达到或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尤为可贵的是,内贸发展的广阔空间、利用外资重大项目落户和外贸出口特色产品增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均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成“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

为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需要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丰富商品市场。

1、大力组织“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组织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销售,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以“家电下乡”销售网点为依托,促进“家电下乡”产销衔接,购销两旺。市县商务部门要办好家电下乡联系点,及时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进行“家电下乡”商品补贴,让农民得到应有的实惠。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促进消费升级换代。以“家电下乡”为龙头,组织各种适销对路的商品充实农村市场,方便农民购买和消费。

2、开展节日促销活动。利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和“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及举办的各种节会,开展节日消费、团体消费、特色消费、旅游消费、让利消费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季节、不同节会的消费需求。

3、拓展丰富多样的流通贸易方式。有序发展大中型综合超市、购物广场和百货店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价廉物美商品。大力发展专业品牌店、产品直销店、连锁经营店,拓宽市场消费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传媒工具,发展电子配送、网点交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流通传递,促进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有效衔接。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增加社区便民消费。开展“农超对接”活动,组织本地农产品到大城市,进大超市,销大市场。加快武汉城市圈商贸一体化进程,吸引更多的武汉商贸企业来我市建店兴业。

4、坚持办好农贸市场。增加农贸市场蔬菜、肉蛋和水产品供应,进一步丰富居民的“菜篮子”。争取政策扶持项目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努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增强蔬菜应急供应能力,确保特殊情况下不断档、不脱销。联系或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居民消费安全。

5、加快发展住宿餐饮业。增加星级宾馆,特别是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适应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日渐发达的消费需求,发展门类齐全、风味独特的餐饮业。开发本地名菜,引进外来名菜,提升餐饮消费档次。办好饮食一条街和便民饮食店,实施“早餐工程”,充分满足饮食消费需求。

6、合理布点成品油加油站。积极适应城市扩大、生产发展、交通改善和机动车不断增多的燃油消费需求,对成品油加油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加强对成品油加油站,特别是新批加油站的检查,促进所批加油站及时开工建设和新竣工加油站有效经营。

7、加强市场调控能力建设。建立成品油、猪肉、蔬菜、食用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实行应急物资储备,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各环节协调配合的政府储备工作体系。加强区域间商品调控,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供给能力。

8、抓好商品市场监测。加强对城市生活必需品、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及商务部应急商品企业的市场监测,做到平时监测与节假日监测相结合,数据监测与市场分析相结合,全面准确掌握市场物资储备和销售动态,动员企业加大市场物资储备,保障日常市场供应。

(二)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重点市场辐射功能。

1、加快培育商贸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商品流通体系现代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在商业批发和零售中不断培育大中型流通企业,使其在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调控等方面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结合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对本地大中型商贸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2、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一是完善商品零售市场体系。以连锁超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商业步行街、社区便民店为依托,建立商业零售网络,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和种类众多的商品销售服务。二是完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实行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城区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相结合,使产品更快地进入销售环节。三是完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市区、城镇和乡村物流配送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商贸企业物流配送比重。通过物流配送,把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更好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四是完善特殊商品流通体系。重视典当和拍卖市场建设,扩大典当和拍卖业务,满足市场对特殊商品需求。

3、修订咸宁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从建设鄂南经济强市需要出发,修订和完善咸宁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流通企业、重点批发企业、重点物流企业和主要商贸中心、主要商业街的位置、占地面积、投资规模、建设时间等方面的内容,发挥规划对建设的引领作用。

4、抓好咸宁市区重点商品市场建设。

(1)设置和建设商业中心区。①设置市级(一级)商业中心6处,主要是淦河大道及温泉路商业中心、咸宁大道商业中心、学苑路和十六潭路交汇处以南商业中心、文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汇处商业中心、怀德路及南大街片区商业中心、旅游新城商业中心。②设置区域(二级)商业中心6处,即温泉城区的岔路口商贸区、银泉大道中部商贸区、马柏路口商贸区和咸安城区的明珠广场商贸区、咸宝路西端商贸区、双峰路南端商贸区。③设置特色街(道)16处,即“八区”和“八街”。“八区”为:咸宁大道与贺泉公路交汇处商业区、温泉工业园商业区、福星城商业区、碧桂园商业区、温泉谷商业区、咸安志城商贸服务区、咸安新城商贸服务区、通圣太乙商业区。“八街”为:温泉一号桥经中心花坛至一九五医院精品服饰百货一条街、市商务局至三号桥咸宁名优特产品一条街、温泉滨河南侧旅游休闲一条街、温泉滨河西侧餐饮小吃一条街、龙潭碧桂园商业街、咸安南大街商业街、盘泗洲碧桂园商业街、渔水路旅游饮食娱乐一条街。

(2)组织和督办主要在建项目尽快竣工营业。①组织兴建温泉贺胜路中端东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材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3个亿,2013年基本建成。②督办温泉中心集贸市场二期工程瑞融国际广场顺利施工,2010年10月交付使用。③督办咸宁经济开发区长江产业园物流中心,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5000万元,2010年底基本建成。④督办咸宁永安物流商贸大市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00亩、投资5亿元的“咸宁亿丰商贸批发市场”,在2010年底交付使用。⑤督办咸安桂乡大道西侧汽车销售大市场,2011年形成品牌汽车市场一条街。⑥督办咸宁昊天建材城,占地面积250亩,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已完成一期工程10万平方米,2010年投入运营。二期工程2011年开工建设。

(3)规划兴建一批大中型批发、零售大市场。主要有:①原市财校地块的购物广场。②贺泉路北端西侧的农业生态食品综合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1 .3亿元。③马柏大道南端水果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④官埠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⑤温泉咸安交汇地段的金桂路东端南侧的家俱家电综合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⑥咸安南大街购物广场。⑦咸安青龙路东端南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⑧咸潘公路交汇处西侧鄂南竹木交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8千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⑨咸宁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规划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⑩中石化徐家湾油库改扩建工程,库容扩至3万吨,投资5000万元。⑾咸宁火车站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⑿建立综合商贸物流配送企业,在各大批发市场、主要商业区、商业街道进行物流配送服务。

5、积极规划县市商品市场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根据武汉新港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潘家湾深水码头,使潘家湾成为辐射周边县市的大型综合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的物流节点。二是在各县市城区规划一处“农改超”项目,各投资4000~8000万元。三是兴建嘉鱼县潘家湾蔬菜批发大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四是建设赤壁市赵李桥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占地面积2千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五是建设赤壁陆水湖和嘉鱼潘家湾两个水产品中心市场,每个市场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每个市场投资1500万元。六是依托通城、崇阳、通山三县的资源和生产条件,在三县建设辐射面广的专业批发市场或交易中心。如在通城县建设以生猪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崇阳县建设以雷竹笋、桂花蜜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通山县建设以石材、竹木为主的建材批发交易市场。

6、突出重点建设现代骨干物流项目。按照《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咸宁市定位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的要求,我市规划并建设一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重点现代物流及商贸流通项目,以支撑起全市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鄂南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流通发达、旅游兴旺、核电落户的优势,把咸宁建成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物流建地,着力构建“一个物流圈”(网络鄂南的咸宁城市物流圈),“二个物流枢纽”(咸宁市物流枢纽和赤壁市物流枢纽),“七大物流园区”(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赤壁物流园区、嘉鱼物流园区、通山物流园区、崇阳物流园区和通城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主要包括: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武汉中百咸宁物流中心、咸宁火车站集装箱物流项目、咸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咸宁市建材批发市场、咸宁市中心商务区、咸宁市货运物流中心、咸宁国家粮库现代物流项目、中石油咸宁成品油物流中心、咸安区昊天建材物流市场、咸安区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咸宁市温泉中心集贸市场扩建改造工程、咸宁市邮政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咸宁市瑞融国际广场、咸宁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咸宁市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咸宁市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嘉鱼县物流园区、嘉鱼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嘉鱼县潘家湾蔬菜物流中心、嘉鱼县潘家湾深水码头物流项目、嘉鱼山绿公司蔬菜加工示范园、赤壁市物流园区、赤壁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赤壁商场扩建工程、赤壁市鄂南物流配送中心、赤壁市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通山县物流中心、通山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通山县石材批发交易市场、通山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城县物流中心、通城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通城县湘鄂赣牲猪批发市场、崇阳县物流中心、崇阳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崇阳县农产品及建材批发市场、赤壁市赵李桥镇和通城县麦市镇边贸市场、联新万头养殖基地等骨干项目,核心就是用现代物流业构筑和支撑大流通、大贸易网络格局;用现代物流业提升商贸流通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和辐射能力,构筑商品物流网络体系。

7、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体系。一是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农家店覆盖面,在全市所有乡镇和所有行政村建有标准化农家店,其中,在经济条件好、人口比较稠密、地处交通要道的乡镇或行政村兴建两个以上的农家店。二是对农家店进行改造提高,扩充店面,增加品种,扩大经营,增加效益。三是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在商品批发、物资配送、信息服务、让利供给等方面支持农家店经营和发展。四是继续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补贴工作。对龙头企业和农家店,按国家、省、市、县要求逐步补助到位。

8、有序发展典当、拍卖、汽车回收拆解等特殊行业。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年发展典当、拍卖企业各1家。二是根据国家逐步放开政策,逐步增加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三是对其他特殊行业根据需求逐年增加。

9、多渠道组织商品市场建设资金。一是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市场建设资金。二是配合有关部门把市场建设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争取投资配套资金。三是把主要市场建设项目列入武汉城市圈建设规划,争取国家西部开发资金和城市圈建设配套资金。四是把市场建设项目列入招商引资内容,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市场建设资金。如采用土地与税收方面优惠政策、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重点商贸物流企业的认定制度等吸引市场建设资金,并促进市场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六是加快公路骨干网络、商贸物流货运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为发展现代商业和繁荣市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0、加强市场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提请各级政府成立市场建设或商贸物流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处理和协调市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对重要的市场建设项目实行责任制,促进市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三)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

1、高规格参加或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由市县各级领导带队,组成项目业主、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开发区负责人、基层组织负责人、科技工作者参加的招商引资代表团,参加省政府或商务部举办的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中国中部地区贸易投资博览会、厦门投资洽谈会、深圳高交会、日韩投资贸易说明会和其他形式的重要招商引资洽谈会,推介招商引资项目,结识海内外客商,承接产业转移,签订投资协议。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重要城市、重要地区或在本地组织举办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洽谈会,发挥地方招商引资积极性。

2、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采用小分队招商、窗口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贸易招商、亲情招商、民间招商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广泛吸引海内外客商来咸宁发展事业。

3、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要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与增加附加值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在扩大食品饮料、电力能源、森工造纸、生物医药、苎麻纺织、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领域利用外资的同时,开拓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商贸旅游、城建环保等方面利用外资新领域和新产业。既要引进港台、日韩等地区的客商,又要引进欧美、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客商,既要引进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大财团、大企业,又要引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投资项目,既要引进国外客商,又要引进在我国沿海地区或大城市投资的外资项目,不断拓展利用外资的来源和空间。

4、形成利用外资聚集效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咸宁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或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区城区、重要资源聚集区和重点商品主产区。在重点园区和重点地区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增强配套能力,使鄂南地区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和利用外资的重要窗口和特色基地。

5、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及时投资和增加投资。对外资签约项目督促落户,对落户项目督促到资,对到资项目督促建设,提高利用外资履约率。从目前情况看,已有一批重点外资项目洽谈成功,如中美厚福公司总投资1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护理床生产项目、台湾健鼎集团总投资4亿美元的电路板项目、台湾光宝集团拟投资6000万美元的变压器项目、武汉统一集团公司与今麦郎公司合作投资生产统一茶饮料项目等,有的投资咸宁意向明显,有的已到咸宁落户。对发展快、效益好的外资项目,要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滚动发展,做大产业,做强实业。如华润电力二期工程规划总投资81亿元人民币(折合12亿美元),到2009年底已完成投资3.96亿元人民币(折合5655万美元);福德曼钢结构公司拟增加投资1亿美元;华新水泥定向增资25亿元人民币,其中1826万美元用于赤壁华新水泥厂技改工程。对这些发展看好和增加投资的项目,要多做工作加以落实。

6、加强对外资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充分发挥外资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在拟订外资发展规划、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协调相关事务等方面,为领导当好参谋,为项目业主和客商服好务。二是指导咸宁经济开发区相关机构和各县市区商务部门做好外资项目审批工作,提高项目审批质量。三是实行外资项目联系点制度,由各级领导对本级重要外资项目实行驻点指导,协调解决外资企业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完善利用外资项目库,做到签约一批、推介一批、准备一批,组织源源不断的外资项目对外招商。五是做好利用外资的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对项目签约、审批、履约、到资、生产、经营等方面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报送情况。六是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依法依规管理外商投资企业。

(四)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扩大特色产品出口。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结合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新政策,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两高一资”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对出口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增加出口适销对路产品的品种和花色。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生产和加工深受外商青睐的出口产品。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出口开发,把鄂南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变为出口优势。

2、加快鄂南出口产业带(产业区)建设。

⑴加快建设以苎麻纺织品为主的纺织出口产业带。以市区、赤壁、嘉鱼为基地,以天化麻业公司、银泉纺织公司、精华纺织集团、蒲纺总厂、大升印染公司、斯宇纺织公司等出口生产企业为骨干,建设纯麻、麻棉、麻涤、亚麻等品种的纺织出口产业带,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年出口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美元。

⑵加快建设服装出口产业带。以市区、赤壁、嘉鱼、崇阳为基地,以东亚制衣公司、生辉服饰公司、华欣制衣公司、九天制衣公司、志强服饰公司、凯尔服饰公司、天诚制衣公司等出口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建设工装、衬衣、T恤衫等品种的服装出口产业带,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4000万美元。

⑶加快建设医用敷料出口产业带。以市区、嘉鱼、崇阳为基地,以咸宁爱科医疗用品公司、咸安新奇无纺布厂、嘉鱼稳健医用纺织公司、中健医疗用品公司、崇阳稳健医用纺织公司、青山世证公司等出口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建设医用纱布、纱带、口罩等品种的医用敷料出口产业带,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3000万美元。

⑷加快建设汽车零配件出口产业区。以市区为基地,以三环方向机公司等出口生产企业为骨干,建设方向机等品种的汽车零配件出口产业区,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3000万美元。

⑸加快建设涂附磨具出口产业区。以通城为基地,以玉立砂带公司、宝塔砂布厂、天利砂布公司等出口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建设砂纸、纱布、砂带等品种的涂附磨具出口产业区,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2000万美元。

⑹加快建设以玻璃器皿、体育用品为主的轻工出口产业区。以市区为基地,以汇美达工贸公司、昌荣体育用品公司等出口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建设餐具、饮具、装饰品等品种的玻璃器皿和足球、蓝球、排球等品种的体育用品出口主产区,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1500万美元。

⑺加快建设电工材料出口产业区。以通城为基地,以平安电工材料公司等出口生产加工企业为骨干,建设云母纸制品等品种的电工材料出口产业区,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1000万美元。

⑻加快建设舟桥产品出口产业区。以赤壁为基地,以华舟重工公司等出口生产企业为骨干,加快建设舟桥产品出口产业区,到规划末期出口能力达到1000万美元。

⑼加快建设矿产品出口产业带。以通城、崇阳、通山为基地,建设云母、钨、锑、大理石、板石等品种的矿产品出口产业带,到规划末期年出口能力达到1000万美元。

⑽继续发展针锦纺织、医疗保健、纸制品、皮革手套、钢结构产品、机械产品出口,开发食品饮料、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只要有适宜出口的产品,都要及时开发和组织出口。

⑾通过项目申报、规划引导和产业布局等形式,把富有鄂南特色的出口产业带或出口产业区列为全省出口产业带或出口产业区的范围统筹安排,促进出口产业带和出口产业区快速发展。

3、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一是组织参加国际专业展览会,结合企业特点参加知名度高、专业性强的展览会,注重参加有补贴的展览会,重点组织参加广交会,有选择地参加华交会、东盟博览会、乌洽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寻求新商机,开拓新市场。二是引导企业运用现代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贸易,做到网上获取信息、网上洽谈、网上交易。三是与客商建立长期稳固合作贸易关系,既要巩固老客户,又要结识新客商,扩大贸易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按照外贸出口要求,精心打造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努力把玉立砂带公司“犀利”牌涂附磨具、三环方向机公司“飞宁”牌方向机系列产品、通城砂布厂“祥麟”牌砂纸砂布、精华纺织集团“白练”牌苎麻纱、通城平安电工材料公司“PAMIGA”牌云母纸制品等培育为出口名牌。

5、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扶持。运用湖北区域协调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企业技改贴息资金和研发资金、出口展销摊位补贴资金、出口创品牌奖励资金等扶持项目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

6、大力改善外贸出口环境和条件。一是建设嘉鱼潘家湾通关码头。既要把潘家湾码头建成内贸物流集散地,又要把潘家湾码头建成通关港口,使之成为现代港口和出口码头。二是尽快设立武汉海关办事机构,为鄂南地区进出口企业报关提供便利。三是尽快实现设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省政府已专题向国务院报送设立咸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这项工作需要跟踪落实。

7、做好外贸出口服务工作。一是支持和帮助进出口企业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境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质量体系认证、广告宣传和设立境外营销机构。二是帮助进出口企业沟通和协调出口报关、退税、外汇核销、银行信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三是加强培训和信息交流,培训企业出口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提供进出口有关信息。四是继续实行重点出口企业联系点制度,为重点出口企业提供快捷的“直通车”服务。

(五)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拓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

1、建设外派劳务综合基地。建立政府主导、商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全市外派劳务非经营性的综合基地。劳务综合基地以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为主体,在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站,争取乡镇配备专(兼)职服务联络员,从而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外派劳务服务网络。

2、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动员和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通过转移生产和加工地域,规避贸易摩擦,促进外贸方式、出口市场和原产地多元化,带动机械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3、扩大对外劳务输出。通过湖北省和武汉市有关外经合作单位,选派外出劳务人员,在选派缝纫、纺织、烹调、电焊、机械操作、勤杂等普通工种人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派医生、护理、农技师、工程师、机械师等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出境务工,既有利于个人增加收入,又有利于在境外锻炼和增长才干。

4、做好对外援助和争取外援工作。一方面,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开展对外援助,注重选派农技、医务、水利等方面的科技人员赴国外开展工作;另一方面,  要多方争取获得国外有关机构和组织提供的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的援助,丰富国际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5、加强对外经工作的协调和服务。一是开展宣传服务,通过宣传、推介等形式,强化企业和就业人员“走出去”意识,形成“走出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咨询服务,为企业和外派劳务合作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市场、客户等方面的咨询和信息服务。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对外派劳务合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出国培训,选送外派海员生到有关学校学习培训,提高外派出国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国外适应能力。四是开展洽谈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厦门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经贸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五是开展帮扶服务,为外经企业争取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为企业“走出去”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

(六)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专项市场监管力度。

1、规范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开展诚信兴商活动,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指导商业信用销售 ,建立市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维护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参与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有关活动。组织开展商贸领域行政执法,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办好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认真为举报咨询人员释疑解难。

2、抓好酒类市场监管。开展酒类法规知识和酒类鉴别知识宣传,改善酒类技术鉴定和流通管理工作条件。全面开展酒类流通企业(专业户、个体户)备案登记工作,提高备案登记覆盖率。推广酒类随附单溯源管理制度,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既便于消费者查询,又便于开展酒类市场管理。开展酒类消费维权打假活动,发挥酒类行业协会作用,组织或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和酒类生产企业,查处酒类制假售假行为,没收销毁假冒伪劣酒品,维护消费者利益,营造酒类安全消费环境。

3、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法规知识宣传,普及“放心”猪肉鉴别知识。做好城区生猪定点屠宰厂和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点的年审工作,做到优胜劣汰。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设,提高生猪屠宰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逐步规范菜牛、家禽定点屠宰。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执法检查,收缴销毁非定点屠宰猪肉和病害猪肉,净化肉类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