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商务局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咸宁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索引号 : 76413130X/2022-15843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商务局

名 称: 咸宁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2年06月06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咸宁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6月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为加强对全市商务工作的指导,不断提升咸宁商务整体竞争力,构建商务发展新优势,结合咸宁商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咸宁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及相关保障措施是我市各级商务部门履职的重要依据,也是未来五年我市商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商务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商务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市商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谋发展,商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规模稳步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商务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成效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3.9亿元,其中出口总额65.8亿元,是2015年的2.4倍,年均增幅达16%。全市备案登记出口企业797家,有出口实绩企业205家,2020年出口亿元以上企业17家。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兴市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与全球6大洲、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消费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04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幅达6%。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网络零售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3.3%,高于上年同期31.4个百分点。

——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截止2020年底,咸宁市共登记市场主体261554户,同比增长13.43%,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60406户,同比增长7.86%;全市企业类市场主体51034户,同比增长7.1%。新建华信农批市场、咸宁二手车交易市场,引进万达广场、同惠国际广场等大型综合体,多点延伸城市商业中心。

——外商投资质效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新设外资企业70家,较“十二五”增长49%,合同外资额达358959万美元,是“十二五”期间的6.9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量25382万美元。引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电子商务成效显著。全市6个县市区中,通山、赤壁、通城3个县(市)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咸安、崇阳、嘉鱼3个县(区)纳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市域全覆盖。截止202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网络经营主体达1217家,网络经营主体网站1426个。成立了6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立了6个电商产业(园)基地、9个物流产业园。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功争取武昌海关在咸宁设立办公区,统一办理咸宁市内所有县市区的海关业务,为我市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无差异服务。全面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相继在市高新区和6个县(市、区)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深入开展成品油市场、再生资源、单用途预付卡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其中流动加油车的专项整治取得较好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商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外贸易质量仍需提高。外贸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出口龙头企业整体不强,大量出口企业尚处在市场开拓期,尚未形成规模;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外贸企业自主品牌少。

2.居民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消费需求总体偏弱,消费以家电、通讯、服装、百货、日用品等传统实物消费为主,信息服务、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消费较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较慢。

3.流通体系建设有待优化。大型商业综合体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商业业态较为单一,没有多元化发展;部分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健全。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商务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向科技领域蔓延呈愈演愈烈之势,加之新冠疫情“黑天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对外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我市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家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策持续加码培育和壮大内需市场,各地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国际贸易搭建新平台,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进省级战略实施,实现经济发展竞进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多重红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的基础、“进”的动力、“好”的势头。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生态价值显现期、综合优势彰显期、市域治理优化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全市商务系统必须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咸宁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以“深实严细久”的作风扎实办好商务的事,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区域性特色消费节点城市,实现商务经济新一轮跨越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模式创新作为商务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对外开放新平台、充分利用全球化创新资源,推动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以统筹协调作为促进商务发展的全面要求,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拉动内需与扩大外需并重,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形成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格局,完善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商务发展水平。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商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为重点,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在中高端消费、对外贸易、生活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主动谋划融入国家加快对外开放以及国家产能合作发展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持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生产、服务网络。

第三节 奋斗目标

聚焦消费、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等重点领域,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商投资便利化。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5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出口总额达121亿元,年均递增10%;外商投资进一步提质增效

国内贸易: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流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模式占比不断提升,消费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比重趋向平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新业态、服务贸易等占比持续提高。进一步强化以跨境电子商务为重要载体的对外贸易形式,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双向投资:外资大项目、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比重进一步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深入推进,对外投资规模和行业不断增加。

电子商务:电商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惠及城乡的重要力量。竞争力不断增强,对促进消费的贡献提升。“十四五”期间,咸宁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15%,至“十四五”末达到72亿元。

  营商环境: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步推进,商务法治体系、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章 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对接RCEP协定生效等重大机遇,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持续推动更加开放的政策落地应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大循环。

第一节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线上线下、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实行“一企一策”,做强骨干企业、扶持成长企业、孵化开口企业,不断增强我市外贸发展后劲。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壮大外贸主体,形成一批外贸优势产业集群。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依托广交会、利用国(境)外展会和网上展销会,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方式,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对东盟、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扩大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份额,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包括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海外仓等在内的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增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

促进外贸数据回归。开展外贸增量大摸排、大调研活动,全面掌握重点外贸项目、重点外贸企业、可争取外贸本地化企业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在大摸排、大调研基础上,分类研究、多措并举增主体。在本地生产、外市出口的企业,研究“一企一策”支持、服务措施,对通过市外关联公司出口的,动员以本地企业名义出口;对通过市外外贸公司出口的,研究针对性招引服务政策,快速吸引外贸公司在本地成立贸易公司。

第二节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

推动外资扩大开放。对接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引进一批具有牵动力的服务业和外向型大项目。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投资自由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国际投资合作,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开展投资、建设、运营相结合一体化新模式。

促进投资与产业有效互动。把利用外资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现代钢铁、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精品包装等先进制造业,支持外资参与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升外资对产业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和机制建设,衔接和建立市县联动机制和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加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有序推进对外投资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东盟经贸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产业跨境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提高全球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促进产业外循环。

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引导外经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等机遇,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重塑。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发挥行业协(商)会的作用,组成战略共同体,抱团到国家和省在境外设立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投资,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宣传,及时提供投资信息,组织有实力意向性企业参加各类境外投资洽谈会等,帮助企业寻找海外投资商机。

健全走出去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合作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用好国家和省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境外投资的重大项目提供有效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强化境外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开展合规经营,加强海外风险防范应对。引导我市境外投资合作企业加入国家和省相关走出去行业和国别协会商会,借力维护海外投资权益。

节 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持续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在技术支持、行业自律、法律服务、市场推介、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高新区、开发区园区平台功能作用,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深化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促进贸易便利化。积极向上申报设立咸宁海关,加快推进咸宁综合门户港口和物流保税中心建设工作。

专栏1 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经论证测算,在咸宁设立保税物流中心配备海关和检验检疫等相应的联检部门,不仅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近亿资金,也可为咸宁及周边地区商品出口提供“境内关外”的退税便利,为境外商品进入咸宁创造“家门口保税”的政策优惠,等于打开了咸宁通向世界的大门,对于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功能和扩大产品出口十分必要。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原则,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筹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组织赴外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在我市建成保税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咸宁外向型经济水平。

专栏2 设立海关机构

海关是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一个地区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年,咸宁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发展前景良好,为建立海关等口岸机构奠定了雄厚基础,咸宁已基本具备设立海关机构的各项条件。

设立海关机构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贸易监管服务体系,把咸宁外向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有利于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出口退税、减免税等有关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咸宁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专栏3 创新发展对外贸易重点举措

1.打造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挥现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拉动老企业,吸引新企业,凝聚出口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采取设立基地工作服务站、委托行业商协会、专业公司或基地龙头企业等形式,为基地企业提供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宣传推广、业务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每3年对基地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搭建基地合作和交流平台,促进基地间对口合作。

2.建设海外仓实施海外仓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完善促进政策,推广经验做法,强化主体培育,推进标准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支持海外仓对接各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国内外电商平台。完善覆盖全球、布局合理的海外仓服务网络。探索创立海外物流智慧平台。深化与境外上下游企业互利合作。

第四章 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围绕打造鄂南区域性特色消费节点城市,不断构建完善“三大四化九场景”集成消费体系,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积极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品质化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现代内贸流通新体系,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内贸流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型消费

打造特色消费节点城市。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生消费等具有特色的消费项目。将自然景观、传统建筑、名人故居等资源有机结合,加大文化街区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播、旅游购物消费相融合。依托我市生态旅游特色,充分发掘各地特色资源,积极引入各种特色业态,大力发展一批如温泉养生、大岭樱花节、柃蜜小镇等历史地域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打造特色消费节点城市。

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抢抓“双循环”大机遇,借助武汉这个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鼓励企业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延长消费时间,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发展“小店经济”,繁荣夜间经济,活跃地摊经济。利用全国性促消费活动,拓展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渠道,帮助外贸企业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引导外贸企业做到出口和内销两条腿走路。

发展特色品牌消费。深入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工程,以非油渠道销售为突破口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进机关、进食堂、进超市、进校园、进高速服务区”活动,持续推动“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发展。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乡村。开展楚菜“一县一品”推介,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倡导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商场示范,扩大绿色产品销售。

专栏4 培育一个大市场

加快建设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2018年,通城县成功引进浙江万雅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开启了通城从山城走向世界的新征程。目前,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元旦投入运营,吸引2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口商品进馆入驻。第二期4000多平方米进出口贸易展示中心和15万平方米的跨境贸易商业综合体已于2021年投入使用,将为国家进博局及省贸促会支持通城县每年举办区域性进口商品交易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更好平台。同时,积极与明发集团对接,力争引进奥特莱斯项目落户咸宁。

第二节  完善市场空间布局

结合《咸宁市2018年—2035年商业网点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立足全市统筹布局、区域特色发展,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推动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优化市级核心商圈、县(区)级商业中心、重点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县(区)级、街区、社区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加快形成层级分明、跨界融合、模式创新的现代化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创建特色商业街区。在现有商业街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整体规划、部门联动、商旅文融合,打造富有咸宁特色的商业街区。加快推动优化选址、彰显特色、美化环境、完善设施、巩固消防、强化监管、丰富业态、示范带动等具体工作,逐步在全市培育一批符合要求、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商业街,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秀的商业街网络体系。

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采取政府引导支持,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按照商务部和省商务厅关于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现有网络资源为基础,将市区回收网点纳入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逐步实现“三个90%、一个80%”的发展目标。即将全市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性管理,在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场所进行规范化的分拣加工和集中处理,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

专栏5 打造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集散中心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战略思路,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具体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交售、绿色环保、规范管理的原则,推进“基础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利用终端”的三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抓好回收站点的合理布局与规范管理。推广“互联网+绿色回收”模式,建设在线回收网站、APP系统和统一公开的上门回收服务电话,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回收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数据库,实现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联网,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和监控,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再生资源零散的回收网点和个体户进行规范性整合运营,推动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集散交易中心(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处置中心等)建设,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全市再生资源行业规范化运营。

促进区域互融互通。深化与岳阳、九江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造“小三角”流通节点城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配送中心等建设,推进湘鄂赣边贸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口子镇市场,完善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节点等功能,建设跨区域商贸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加大口子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使用现代化流通手段和工具,通过互联网+等新兴营销方式把特色农副产品远销到外地,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贯通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建设改造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城市大型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把乡镇商业纳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修编调整,增加商业用地;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输出管理和服务,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改造夫妻店等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

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围绕居民社区分布,以服务半径1000米左右标准规划建设,建成以肉菜零售、配送和其它购物功能于一体标准化高档市场,逐步形成便民、快捷、安全的农产品服务网点。对照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最高标准,因地制宜、一场一策,全方位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努力实现展示、交易、结算、商务、仓储、物流、配送分区配置和分地域配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建立自有电子交易平台和电子结算中心,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结算,实时展示和跟踪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情况,实现全链条溯源,具备稳定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条,基本改变批发市场人、车、货混行状况。引入国内优质资本,建立高水平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团队,建立健全市场货源组织、质量监管、检验检疫、采购交易、价格管理、产销调节、应急响应机制,推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加强农贸市场周边垃圾清运及环境卫生日常督导检查工作,保持市场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治理市场周边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泼乱倒、乱拉乱挂、乱停乱放等“十乱”问题。加强店外堆放、占道经营、违规广告等问题整治力度,保持市场周边环境规范有序。

第三节  提升商贸流通水平

    

提升商贸流通水平。鼓励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新建、改建的商贸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仓储物流设施的布局,在大型商贸设施附近配建仓储物流设施,或建设集商务、物流、娱乐、文化、餐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服务设施、仓储式商贸服务设施等。加快推动市内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将原有的大型专业市场通过转型升级,打造摩尔、奥特莱斯等商业形态,或者通过新型业态的引入,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要素交易和供应链金融,实现咸宁市商贸物流的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连锁化商业。积极培育本土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或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连锁商业企业,大力推广集商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综合性商业经营模式。重点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商业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适时建设超大规模单体建筑,如奥特莱斯等商贸设施,扩大咸宁在华中地区的商贸辐射力和影响力。未来,咸宁市现代商贸的发展将通过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实现商贸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各商业业态的共同配送模式,带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货运配送。明确绿色货运配送发展目标,综合运用规划、标准、资金、投融资等政策导向,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城市货运配送成本,缓解城区交通拥堵,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批发、零售、电商、餐饮、进出口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推广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

提高流通标准质量效率。加快推进咸宁市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聚焦咸宁市重点农副产品行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带动多方投入,不断提高商贸流通标准化质量和效率。以青砖茶、小麻花、雷竹笋、莲藕、茶油等县市区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带动行业联动,共进“一盘餐”、共下“一盘棋”,推动农副产品上下游企业在标准制定、实施、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推出一批行业标准体系、研制一批标准、树立一批标杆、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打造一批全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户可分配收入,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通过两年试点,预期实现三个重点农副产品经济效益平均增长10%以上,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约增长15%以上。

专栏6 建设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城市

坚持政府搭台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统筹市直各相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工作职责,引入标准化科研院校、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副产品协会等技术支撑服务单位,细化试点实施方案与试点后期工作计划,设立试点创建与服务奖励资金,充分调动各社会组织、企业制定并实施标准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活力,确保达成我市“十四五”规划中商贸流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标。通过两年试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标省内外农副产品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研制一批行业亟需的高质量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积极总结我市经验,“十四五”期间每年申报至少3项特色农副产品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并推荐基础较好、行业急需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促进“十四五”末期我市商贸流通标准化水平跃升。以赵李桥、羊楼洞、众望、珍湖、瑞发、黄袍山等咸宁知名品牌带动我市特色农副产品行业的标准化生产种植、精加工、包装流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环节。结合试点终期总结与专家评估验收意见及建议,制定试点后期全面提升计划。针对已制定的特色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实施中反馈的问题,修订工作标准,丰富营销渠道与手段,不断完善标准体系;针对其它商贸流通业,积极对标达标,运用好标准化工具,促进咸宁市商贸流通业提质增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消费领域的消费后评价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依托重点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建立市场化消费领域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健全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利用“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信用咸宁”和商务系统门户网站等渠道,依法依规向社会发布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信息,为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和消费预警提示。

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构建“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重要产品追溯信息“一张网”,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安全规范和数据采集机制,确保数据体系平台网格一体化。开展重要产品(食品药品)追溯平台建设,以逐步实现与省级重要产品追溯系统对接,建立追溯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追溯信息互联互通。

增强市场应急储备及保供能力。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变化,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做好分析研判,强化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和平急结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局,完善以市级库为中心、区级库为骨干、县级库为补充的市、区、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实现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县域全覆盖。完善多元化物资存储机制,科学确定全市应急物资的品种、规模,满足市本级启动II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建立储备蔬菜监测系统,督促指导承储企业建立储备蔬菜台账,对承储单位的基本情况、储备蔬菜动态管理信息进行管理监控,按照市区人口数量人均日消费5两计算,确保满足市民3-5天的消费需求。建立重要民生商品跨区调运、调剂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肉、蔬菜、瓜果、米面粮油、蛋、禽等重要民生农副产品应急调控能力,保障应急供给和价格平稳。

第五章 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围绕商贸销售、供应交易、物流、互联网金融、社会资讯、公共服务等行业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企业,大力支持咸宁本土电商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中小型专业化电商平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园区)创建,形成电子商务示范明显、产业辐射带动强大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并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第一节 创新电商模式多元发展

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围绕商贸销售、供应交易、物流、互联网金融、社会资讯、公共服务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企业,大力支持咸宁本土电商平台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平台企业,鼓励总部型企业平台化发展,培育一批中小型专业化电商平台企业。鼓励跨平台融合发展,扶持骨干电商平台企业与先进制造业、居民消费升级融合发展,拓宽电商平台企业的发展空间。

培育电商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功能,构建集零售、餐饮、配送、社交、旅游、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场景消费新模式;支持线上展示和销售商品及服务线下提供体验、配送、售后等服务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发展;支持通过数据赋能,精准提供商品展示、网上交易、仓储物流、支付结算等服务,开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构建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电商多领域应用鼓励和引导我市农产品、医药、纺织服装、食品、旅游、康养等优势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绿色工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确、资源优势富集、品牌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电商”产业带。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产供销,整合政策咨询、信息互通、技术转化,通过建立行业垂直门户、搭载行业和综合性平台等方式,开展网络信息发布、产品研发、交易支付、商品体验展示、物流售后服务、品牌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按需定制、个性化营销等服务。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建立适应“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需要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在农村的发展。推动加强邮政、供销、商贸流通、交通、电商、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鼓励包括邮政、供销、商贸流通、第三方物流和本地物流等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解决电商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大农村电商与产业融合力度。落实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相关工作要求,推动我农村电商工作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县,重点补齐流通基础短板,推动农产品上行,加强产销对接,带动农户增收。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农村电商市场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整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打造县乡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推广多站合一,积极整合农村地区现有的电商服务站、村邮站、公共配送站等各类服务站点,拓展服务功能。

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电商运营体系,在电商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带动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实效。发挥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规划能力,拓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服务功能,强化智慧乡村服务的应用和推广,引入知名平台资源,多渠道提高村站收入,提高站点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节 健全电商法治建设

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积极拓宽普法渠道,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电商业务培训,提高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认知和运用。加强和完善现有法规体系中涉及电子商务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继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贯彻落实,强化知识产权和合法交易保护,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制定电商行业系列标准,健全电商登记,规范运行红黑名单制度,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合作。

引导电商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倡导公平竞争,积极开展诚信企业建设;引导电商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运用好在线解决机制,公平公正解决当事人争议;引导电商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参与市场竞争,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实施搭售默认等措施;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电商治理行动,合理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共同建设法治电商环境。

第六章  营造一流商务发展环境

围绕提升商务环境市场化、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务领域审慎包容的监管体系,以体制优势引领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强化商务治理能力

持续推进“放管服”。深入推进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政务服务实施清单,进一步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及“证照分离”“一窗能办”“一事联办”等改革,不断简化、优化审批资料,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完善商务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商务信用评价和结果应用体系,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实施“红黑名单”,引导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开展联合激励和惩戒。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等诚信宣传活动,打造诚信守法营商环境。

加强重点行业监管。持续开展商贸(成品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紧盯成品油市场、预付卡企业、再生资源、二手车等重点行业,强化对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检查监管,着力发现问题,聚焦整改乱象,保障安全稳定,为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营造优良环境。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紧盯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管控,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第二节 促进通关便利化

完善“企呼关应”工作机制。联合武昌海关咸宁办公区严格落实通关便利50条措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按照企业需求采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货到放行”、“两步申报”等多种模式;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报关、报检、企业注册等多项资质认定;推进信用管理签证,构建“居家申领+多点自助打印+窗口寄证”三合一的原产地证书申领一体化模式。

借鉴改革经验先行先试。复制推广湖北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探索,先试先行。积极宣传推广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指导企业利用“单一窗口”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简化报关流程,缩短通关时间,节省贸易成本。提高全市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实现我市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政府全额买单,为企业保驾护航。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党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商务发展形势、研究商务发展重大决策、推进商务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对重大商务问题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党领导商务工作专业化能力。

政策保障。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大消费、大开放格局。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市各项扶持资金。贯彻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调整完善促消费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落实外经贸发展促进政策,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金融、科技等政策对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支撑作用。

机制保障。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预测预警和研判分析。加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拓宽规划实施公开渠道,营造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形势出现较大变化,根据实际情况,依照相关程序,适当调整本规划预期目标任务。